《合肥电子产业:创新驱动,蓬勃发展》
合肥电子产业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半导体领域,晶合集成作为后起之秀,表现十分亮眼。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高达 68 亿,同比增长 35.05%;净利润高达 3 亿,同比增长 771.84%。公司在行业寒冬中保本,回暖后增效,2023 年果断降价抢占市场,产能利用率大增,成为全球前十大代工厂中唯二市占率正增长的公司。2024 年,公司顺势对部分产品代工价格上调,同时积极扩大产能,计划分阶段逐月扩产 3 万至 5 万片产能,主要扩产方向以 55nm、40nm、高阶 CIS 为主。此外,公司还通过对下属子公司增资,扩大自身产能,如拟联合外部投资者以货币方式对皖芯集成增资 95.5 亿,推进三期项目建设。2024 年 10 月,晶合集成 28nm 逻辑芯片功能性验证通过,成为继中芯国际之后国内第二个有望做到量产 28nm 的企业。
在新型显示领域,合肥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显示面板制造的区域之一,实力强劲。产业规模、营收连续 4 年突破千亿,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 中国新型显示十大城市及竞争力研究》中,合肥市居新型显示十大城市首位。合肥拥有京东方、维信诺、视涯科技、康宁玻璃等一批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 150 家,从业人员近 4 万人。其中,京东方与合肥的合作开启了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序幕,合肥实现了新型显示产业 “从沙子到整机” 整体布局,构建了全产业链条。同时,合肥坚持 “科创 + 产业”,发挥领军企业 “领头雁” 作用,累计组建省级及以上新型显示各类技术创新平台 43 家,研发投入强度年均超 5%。
二、半导体产业的辉煌篇章
(一)前景广阔,企业林立
合肥半导体产业前景广阔,企业林立。除了晶合集成之外,恒烁半导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也在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恒烁半导体专注于存储芯片和 MCU 芯片研发、设计及销售,2024 年在招聘市场虽增长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此外,合肥还有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存储科技赋能信息社会,改善人类生活为使命,规模达 5000 - 9999 人,招聘增长 35.76%。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直接成像设备及直写光刻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招聘增长 22.97%。众多半导体企业在合肥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为合肥半导体产业的繁荣贡献着力量。
(二)政策助力,加速发展
合肥针对集成电路产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红利,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加速发展。在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方面,对设计企业、高校院所开展多项目晶圆(MPW)流片按照流片费用 70% 补助,年度最高 300 万元(高校院所最高 150 万元);对设计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展全掩膜(Full Mask)工程流片,按照掩模版制作费用 50% 补助,工艺制程大于 28nm 的,年度最高 300 万元,工艺制程小于等于 28nm 的,年度最高 800 万元。在支持企业规模发展方面,对总投资 3 亿元以上制造、封测类项目,总投资 5000 万元以上的装备、材料类项目,设备总投资 1000 万元以上的设计企业项目,按照固定资产 15% 给予补助,最高 2000 万元。同时,对重点集成电路项目按照 “一事一议” 政策给予支持。这些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发展动力,促进了合肥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新型显示产业的璀璨光芒
(一)技术多元,创新不断
在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技术多元性与持续创新能力。东超科技推出的 “空中成像全息讲台”,搭载领先的 “可交互空中成像” 技术,将传统屏幕上的画面在空气中以 45 度角呈现,打破了传统显示的界限,为教学等场景带来全新的交互模式。2022 年 3 月,东超科技从全国 2700 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科技部首届 “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 总决赛最高奖。
硅基 OLED 技术被认为是开启元宇宙的一把 “钥匙”。视涯科技拥有业内首条专注于在 12 英寸晶圆上生产硅基 OLED 微显示屏的产线,其硅基 OLED 微型显示屏涵盖从 0.32 英寸到 1.3 英寸范围的多种规格,具有高清晰度、高亮度和高色域的特性。今年,视涯科技全新推出 0.6 英寸显示屏,实现全彩亮度高达 6000 尼特,能够动态调整刷新率,范围从 30Hz 至 120Hz,还可呈现 100% DCI - P3 广色域。
合肥还有 “情景交融” 的巨幅激光投影。在合肥骆岗公园南门桥上,高流明全色激光工程投影机与路灯融合,投射出长 105 米的巨幅画面,成为合肥的一处标志性打卡点。这是全色光显继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打造的 1100 平方米 “雪屏幕” 后,为合肥本土精心打造的一款重磅 “作品”。
(二)产业集群,优势显著
合肥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效应明显,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2008 年,京东方落地合肥,开启了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序幕。以合肥为重要 “根据地”,京东方陆续布局第 6 代、第 8.5 代、第 10.5 代 TFT - LCD 生产线,相继投资了智能制造工厂、打印 OLED 技术平台、数字医院等项目,一路成长为全球显示领域的领头羊。京东方面板市场占有率连续 4 年位居世界第一。
合肥借势发力,坚持 “领军企业 - 重大项目 - 产业链条 - 产业集群” 的发展思路,持续招引培育上下游企业。目前,合肥拥有京东方、维信诺、视涯科技、康宁玻璃等一批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 150 家,其中规上企业 60 家、高新技术企业 35 家,建成 3 条 TFT - LCD 量产线、1 条 AMOLED6 代线和 1 条 4 英寸 Micro LED 生产线,在建一条 AMOLED6 代模组线,从业人员近 4 万人,产业规模居国内第一方阵。
创新能力、本地化配套水平均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彩虹、康宁双玻璃基板布局全国独树一帜,康宁 G10.5 玻璃基板产销两旺;江丰电子自主研发的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打破外国企业垄断;三利谱在偏光片技术与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等方面国内领先;欣奕华首台硅基 OLED 蒸镀机填补国内空白,高速巨量转移芯片设备为下一步 Mini - LED 产业发展储备技术。
四、电子产业发展的优势支撑
(一)政策扶持,保驾护航
合肥的政策扶持为电子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除了针对集成电路产业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红利外,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政策也为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合肥市制定了《合肥市市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推动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这不仅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也为电子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合肥的电子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创新引领,活力满满
合肥在电子材料创新和产业化方面不遗余力。以中欧电子材料国际创新中心为例,该中心扎根合肥,努力探索,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截至目前,已经孵化了 12 家企业,如合肥芯金点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依托固体物理研究所研发的 “微球有序阵列” 新材料,自主研制出新一代科学检测仪器,用于生物医药体外诊断等领域。目前,样机已经成功研制,首笔订单正在对接中。此外,中欧电子材料国际创新中心还同丹麦科技大学院属企业实现技术合作,共同建设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解决电子产业关键材料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挪威科技大学合作推进 “高韧性弹性体柔性基板项目”,开发了一种弹性体材料,有望成为皮肤上电子产品的基板。未来,创新中心将致力于引领全国前瞻性关键电子材料布局,支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展,助力提升国家电子材料核心竞争力。
(三)人才汇聚,动力强劲
合肥吸引了众多浙江人等外来人才,为电子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合肥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和蓬勃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众多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制造业企业和电子信息企业入驻,为浙江人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同时,合肥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为电子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持。
合肥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吸引外来人才。人才引进政策包括住房补贴、子女入学便利等福利待遇,以及优厚的薪酬待遇。创业支持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政策,降低了创业风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企业提供优惠土地出让政策、产业扶持基金等,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合肥的生活优势也吸引了浙江人等外来人才安家落户。与浙江的一些一线城市相比,合肥的住房成本相对较低,购房和租房都更加经济实惠。合肥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同时,合肥还有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使居民能够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合肥:内地小深圳
(一)相似的发展轨迹
合肥与深圳在发展轨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曾经的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而合肥也曾被戏称为 “中国最大的县城”。但经过多年的努力,两座城市都实现了华丽转身。深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合肥则凭借着一系列大胆的 “赌局”,在电子产业、半导体等领域崭露头角,成功跻身新一线城市。
从经济发展来看,2010 年合肥 GDP 为 2700 亿元,全国排名第 82;而深圳在 2010 年的 GDP 已远超合肥。但到了 2019 年,合肥 GDP 达到 9409.4 亿元,准万亿 GDP 之城。深圳 2019 年 GDP 为 26927.09 亿元,虽然仍有较大差距,但合肥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二)共同的创新精神
深圳以敢于探索未知的精神著称,合肥也不例外。合肥在发展过程中,大胆 “赌” 大学、“赌” 家电、“赌” 面板、“赌” 芯片,每一次 “豪赌” 都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例如,2008 年京东方落户合肥,当时国内面板依赖进口,合肥拿出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支持京东方,结果合肥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屏基地之一。2017 年,合肥又支持合肥长鑫发展 DRAM 产品,今年 5 月,首个纯国产内存条上市。
这种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与深圳如出一辙。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如华为、腾讯等。合肥也在大力引入并培育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涌现出了国盾量子、科大讯飞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三)产业发展的比较
深圳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等。合肥则在电子产业、半导体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电子产业方面,合肥拥有晶合集成、恒烁半导体、芯碁微电子装备等众多企业,新型显示领域有京东方、维信诺、视涯科技等龙头企业。
虽然合肥在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上与深圳还有一定差距,但合肥的发展潜力巨大。例如,合肥在半导体存储器领域不断突破,有望打破国外垄断。同时,合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发展迅速,将合肥打造成为 “新能源汽车之都” 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四)未来发展的展望
尽管目前合肥与深圳在经济总量、工资收入等方面仍有差距,但合肥的发展势头强劲。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合肥在电子产业、半导体等领域的竞争力将不断提升。
在政策支持方面,合肥政府不断推出利好政策,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合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容纳性和便利性。在社会保障方面,合肥也在努力缩小与深圳的差距,提高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完善福利制度。
总之,合肥作为内地小深圳,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合肥有望在电子产业、半导体等领域继续发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